
最近有这么几个新闻比较亮眼球:苹果与美国政府的斗争没有完,苹果再次拒绝了美国政府破解iPhone的要求——看来寻找漏洞的避战之计是不行的。美国选战激烈,facebook员
最近有这么几个新闻比较亮眼球:苹果与美国政府的斗争没有完,苹果再次拒绝了美国政府破解iPhone的要求——看来寻找漏洞的避战之计是不行的。美国选战激烈,facebook员工要求扎克伯格阻止特朗普当选,话说扎克伯格掌握十亿多用户的社交网络,这在他能力范围之内。谷歌与欧盟对抗升级,谷歌或被迫支付垄断欧洲市场的“买路钱”,已经不止一次了。还有条是中国的——顺丰快递小哥被打,顺丰总裁誓言全力维权,否则就不当这个总裁了,霸气十足。
这些新闻都有什么共同点呢?共同点是这都是公司与政府的冲突,而且都是大公司。像Facebook,苹果谷歌这样的跨国公司,已经达到了“富可敌国”的程度,敢于于各国政府直接叫板。至于中国的顺丰,实力也不可小觑,估计王卫是志在必得。如果深究的话,牵扯就更多,比如当下王卫已经成了政府禁摩运动的最大对手,这算是活出了“统战价值”,也是人生一成功体现。这不必展开。
这些公司与政府的矛盾冲突,本是社会的日常。不过窥一斑可知全豹,未来政府与公司关系也可以顺着趋势预见——公司会变得越来越强大,政府会变得越来越弱势。如果再谈这对个人的影响的话,自然是公司对个人的影响力会渐渐大过国家。一个全球性的新的权力体系正在形成。
我还得说,这是互联网带来的变革。
潍坊建站,来高密慧中网络。
在互联网时代之前,公司与政府的关系要比当下融洽得多。比如标准石油,福特汽车之类的工业巨头,本身就与政府权力密切结合。形成了强大的政商权力体系。为什么融洽呢?因为公司的活动范围,是基于本国的,与国家利益也是一致的。然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就不大相同了——跨国公司迅速跨境扩张,其跨国资本构成改变,本国部分的产值被他国产值超越。这样就很难再说跨国公司属于某个国家了,它独立了。比如谷歌,苹果等互联网企业,因为互联网的天然跨国属性,海外扩张迅速,不服欧盟,不服美国政府,成了独立的势力。那么考虑它们的全球利益,就与政府部门的矛盾日益加剧。现在看,除了那些胆怯的谴责,没什么能够阻止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张权力。
至于顺丰这样的中国公司,情形似乎大不一样。中国的大型企业,一般是“在商言商”,不会与政府叫板。即便出了王卫这样的人,也是被迫的。它的业务范围也根本没有超出中国这个地域范围,更别说海外产值超过本国产值了。所以,从公司发展角度来说,中国的诸多新兴产业还处于“幼年”时代。它们还依赖于政府的管控。不过也有少数大志向的,预计未来会与本国政府有更多的冲突。比如阿里巴巴,它注册在海外,一开始就宣称它只是在中国的公司,而不是中国公司。那么可以这样设想,它未来真正成了多国公司。人们就很难再提“中国的阿里巴巴”了。即便是当下,阿里巴巴很显然地取代了中国的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,京东同样。这种替代造成摩擦,可以预见未来摩擦会更严重,比如蚂蚁金融之类的企业,在试图挑战央行——它有这个潜力。
公司力量,可能超越国家力量。变革在持续进行中。
高密建站,慧中推荐。